《北京旧影》,是一本只印了2000册的珍贵画册,作者郑介初用他多年精心收藏有关旧北京的明信片,全面记录了一百年前的老北京,把我们带回到过去那些熟悉的地方,和美好苦涩的回忆中。部分明信片的影像来自于外国人拍摄于1900年前后的影集,可惜拍摄者的身份已不可考
正像作者郑介初书中所述:“离开北京去海外,非我所愿。但不管身在何处,北京始终是我挥之不去的地方,难舍难忘。收藏有关旧北京明信片是我爱好中的爱好,每次回到北京,发现一切都在变。旧日的北京在逐渐地消失,记忆中的京城已经依稀难辨。希望这些旧北京明信片能给读者一点印象,至少让人们知道北京过去是咋样的。”
原“承天门”(1905年)
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(公元1417年),最初名叫“承天门”,寓“承天启运、受命于天”之意,是紫禁城的正门。清朝顺治八年(公元1651年)更名为天安门。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权力、理应万世至尊的意旨;又寓有“外安内和、长治久安”的含义。
行经北京城外的骆驼队(现二环路一带),1908年4月自北京经上海寄苏格兰。民信片上的英文是“北京长城”,其实这是城外的一段城墙,看来这位拍摄者一定是位外国人。
1932年4月11日自北京寄英国
现北京城主要建于明朝,主要分为皇城(周长18里),内城(周长约40里)及外城三个部分。外城于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增筑,原计划四面包围内城,长达60公里,后因财力不足,只修了南边,形成一“凸”字形的外城,一直保留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。外城的建成,形成了一条自永定门往北的北京城的中轴线。南起永定门,穿过正阳门、中华门、天安门、午门、故宫(紫禁城)、景山、止于鼓楼和钟楼,全长达8公里。
北京城门引分为内城九门,外城七门,皇城四门,皇城其他三门,宫城四门,现代城门等。
1911年5月14日自澳洲昆士兰寄加拿大
明代京城城门号称“内九外七”,内九为正阳、崇文、朝阳、东直、安定、德胜、西直、阜成和宣武。“外七”为东便、广渠、左安、永定、右安、广安、西便。当时规定,凡是男子负重,骑牲口,推车进城门均需付入门税,至1930年才取消。
中国古代营建都城必有城墙,既有利于防卫,又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,城内道路系统,功能分区及建筑布局均受制于城墙。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,理应经过周密研究,以古为今用的原则加以保护和利用,可惜不能做到上述工作,而是以拆为主。现仅存正阳门箭楼,德胜门箭楼以及东角楼得以保存,而城墙也仅存崇文门以东及西便门附近各一段。
1912年
西便门附近重修的一段墙体高11.6米,基宽19米,顶宽15米,总长195米,共用新制城砖13万块,于1988年完工。
后改称前门
前门,原来是“正阳门”的俗称,作为京城正门,建筑和道路的等级最高,这里也是皇帝去天坛、山川坛(即:先农坛)必经的御路,陆续形成了繁华商区。
德国版名信片
正阳门履次失火重修,1900年,箭楼在义和团拳民焚烧前门外大栅栏时,被飞溅火星引燃烧毁。当年冬天,城楼被生火取暖的印度士兵不慎烧毁,目前的城楼和箭楼都是民国期间重修的。
民国政府又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进行改建,为改善交通拆除了瓮城,箭楼添建水泥平座护栏,箭窗加弧形遮檐,月墙断面添西洋图案花饰,1916年竣工。
老北京寄来的明信片
老北京寄来的明信片
老北京寄来的明信片
(朝阳门)外
(正阳门)近景
画册作者为郑介初,笔名哲夫先生,幼年生长于重庆,是香港著名的爱国收藏家,一生致力于收藏中国的近现代文物,曾将数千件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上海、宁波、广州等地。
转载请注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