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有一些建筑,雕梁画栋,美轮美奂,但就身世成谜,从今天开始,“特搜”带大家一起探寻这些老屋,听街坊讲古。
在上下九附近的杨仁南巷,有一栋外表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大屋。
但从侧门走进去,这里竟内有乾坤——天井下巍然的高墙,挺立的廊柱,罗马式的圆拱,充满了旧式西方公寓的痕迹。
大屋住户郑生:“最有价值就是房屋的结构,它这里楼梯两边上去的。下面那里就是库房来的。
我听他们说,以前的结构就是下面做库房,放东西的。就是马帮拿东西回来就放在里面的。上面就是住人的。”
郑伯说这间大屋的一楼是设计用来做仓库的,楼上就是客房。他就住在二楼,跟着他钻进高墙里面,等着我们的是一座西式木楼梯,结构完好,登临其上,有复道行空之妙。
广州文史研究爱好者陈杰禹:“我觉得这间屋子最完好的就是这些楼梯,每一个楼梯柱子都有图案的,而且图案很统一。
这些楼梯,现代是不会这样做的。以前才有这样的,现代楼层的空间只有两米多三米。而这屋子的楼层应该有四五米,六米左右。这么高的楼层,它才可以把这个楼梯,左曲右曲地建上去。
一来,走路有一个休息的空间,不用一直上那么累,另外,你在外面看,多美观。相当漂亮。所以真的是很特别,能够保存到现代。”
而跟着郑伯进入他的房间,这里真是现代版的“七十二家房客”,不足十平方的空间,依然营造出一个舒适的“安乐窝”。
住这些地方就有熟悉的环境,住的地方是自己熟悉的。第二个,出入很方便,旧城区什么供应都很好的,所以一般就比较容易容忍。
大楼的身世扑溯迷离,唯一留下的线索就是就系库房门上的“拾翠”两个字,所以这间大屋,又被命名为“拾翠大屋”。
广州文史研究爱好者陈杰禹:
我还记得,沙面原来是叫做拾翠洲,那现在沙面的社区,还叫做拾翠社区。那究竟这个拾翠和那个拾翠有什么联系呢。
拾翠大屋处于以前买办商人集中的十三行,专门与沙面的洋人打交道,他们的联系千丝万缕,但确切的身份,却有待查证。